2009年10月12日星期一

語言問題

2009-07-02 20:52

語言的分類,有指血緣關係,有指語法比較。德語和英語,血統很相近,構詞和拼音就很遠。廣東話和普通話,血統、語法和文字很相近,發音就相差很遠。

-

2009-07-02 21:23

英語是德語的分支。是較古的德語三族人Angles, Saxons, Jutes入侵英倫三島後演變成。現在英格蘭人的種族名稱是盎格魯撒克遜人,Anglo-Saxons。

-

2009-07-03 00:27

德語和英語在世系上最相近(另一個是荷蘭語),其構詞和拼音的嚴緊,英語和它相差很遠。

-

2009-07-03 12:05

現在的德語和現在的英語,是千多年前在同一種語言分裂演變出來。這兩種世系接近的語言,現在在構詞和拼音方面分別很大,現在的德語很嚴謹,現在的英語和它相差很遠。

-

2009-07-06 23:15

為什麼有港式英語?學俄語的港人不大會形成港式俄語,因為學的人數少。

理由可分為:
橫向:學英語的人多,產生以訛傳訛作用。
縱向:教英語的老師本身有口音,因為老師的老師有已有口音...

-

2009-07-07 01:03

為什麼有港式英語但得不到承認?

因為英語在港是廣泛學習的語言,港式英語以訛傳訛而出現。但它不是廣泛應用的語言,地位得不到承認,只有廢棄及改正的要求。

在星加坡,星式英語也是以訛傳訛而出現,而且有廣泛應用,地位得到承認,只有小量改正的要求。

如果中國有千萬人在使用英語,中式英語便會出現,會要求合法存在,不要求能和正式英語溝通,甚至要求和正式英語分開,要有中國特色的英語。(跌落地拿番渣沙,像“中國特色的XX主義”。)

-

2009-07-09 12:24

所以我建議中國要有機構統一外語譯名。不過必會引起政治紛爭和文化紛爭,例如為什麼要以普通話作譯音準則。不如一國兩制,香港成立自己的機構,編制以廣東話作翻譯的統一用詞表。


2009-07-10 00:33

MacDonald:日式英語makudonarudo(六音節),港式英語makdɔːŋnou。

日式英語:
c->ku,l->ru,d->do。用片假名譯英語,就這樣變成六音節,一般日本人說英語也如此,學得好英語的人口比例很少。

港式英語:
don->dong(粵音不能拼合d和on),nal->nou->lou,省去d。無論讀中文譯名“麥當勞”或直接讀英語也相同,學得好英語的人口比例很少。

-

2009-07-10 00:59

He is a boy.
He is the boy.
這兩句中的"a" 和 "the",在某些英語表達情況,是非常重要。

當然是有不同,否則“a”和“the”兩字便可以省去。但"a" 和 "the"不是該兩句話的中心意思。例如眾人正談論某男孩,那男孩忽然出現,有人說“He is the boy”。說話的人的重音只會放在“he”或“boy”,不會放在“is”或“the”。“is”或“the”不表達有什麼重要意義。


2009-07-10 01:20

"In today's society we need the doctor to save lives."
”當今社會我們需要那醫生來拯救生命。“

這“the”和我所說的並不相同,只不過是英語重複用“the”表示泛指和特指兩個用途。

a doctor 什麼什麼,引入一doctor作討論。
the doctor 什麼什麼,重提那doctor,這是特指。
這樣 a 和 the 是成對的。特指和中文“那”最相近。

-

2009-07-11 08:13

- 兩種語言其實不能準確互譯,只能學對方的語言。但有很多事情會阻礙我們學別的語言。
- 這結論並不是“所以就要學英文”,而是我們不能唯英文馬首是瞻。每種語言都表達不同概念,不應把世事都以英語民族的想法來表達。

-

2009-07-11 23:59

每種語言都表達不同概念,不能準確互譯。要直接學某語言才能瞭解該語言,然而已有一把年紀就很難了。這正是世界不停有宗教、政治等各種紛爭的原因。

但這種說法不是主張人人必須學英語。英語雖是較通行的語言,但也只是世界的一部分。通過英語來了解非洲、阿拉伯、南美洲等的事情,不見得比有人直接翻譯來得準確。英語不是一種萬能語言,不可能世界所有的事情都由英語能表達的方式來表達,英語不能表達的就放棄。

-

2009-07-12 23:06

例如孔孟之道,不學中文而以英文來研究,就是偏見,英文難以表達中文的概念。但如果是新聞報導,大概用任何語言分別不大。

不過英文有個很大的問題,就是英文是世上變化得最快的語言。相信兩百年後就要找專家才看得明。“現今世界上大部份的學術著作都是以英文撰寫”是人類的大災難。

-

2009-07-14 00:48

“ 原因不明”,既然不明,就不會知道原因是有多少個。但有很多語言還是要表示名詞是單數還是眾數,所以“the reason or reasons are unknown”(嚴格而言,應該是the reason or reasons is or are unknown才對)。這些表示眾數的語言,必須把“有”(無的相反)分為1和2->∞兩部分。但1.5就不知是否屬於眾數。

-

2009-07-14 21:01

ここ(koko):這裏(靠近自己)
そこ(soko):那裏(靠近對方)
あそこ(asoko):那裏(遠離雙方)
どこ(doko):哪裏(疑問)
還有敬語,分別是:
こちら(kochira)
そちら(sochira)
あちら(achira)
どちら(dochira)

中英文都不能正確翻譯。

-

2009-07-17 01:08

無線電視英文台有個女新聞記者,螢幕看到她的名字是Nicole Tsang,她自己讀出來卻是像Nicole Sen。應該只有姓“曾”的才會串Tsang,港人一般都知道亦不會讀錯,她自己為什麼會讀sen?估計她曾經留學,那裡的教授不知怎樣讀,讀了 sang/san之類。中國人一向有文化自卑感,不敢告訴外國人我們的文化。所以她不但不糾正,還模仿錯誤的讀法。回港後連姓也更改,家人和朋友當然感到錯愕,但她洋洋自得,證明自己浸過鹹水。

-

2009-07-23 12:18

粵語拼音的大約歷史

初期的中文拼音是威妥瑪拼音,是國語音的拼音法,採用的字母較接近英文的讀音。現在大陸方面已經由漢語拼音所取代,漢語拼音有接近法文和德文的字母讀音。台灣方面,很多人名地名仍然使用威妥瑪。陳水扁時代已開此由通用拼音取代,通用拼音較接近英文。現在馬英九又建議和大陸看齊,改用漢語拼音。英國人統治的香港,所用的拼音大約是從威妥瑪粗制濫造得來。由於威妥瑪是國語音,聲調不適合粵語,聲調符號就不要了,再省去英文不用的噴氣符號。從此港人就有錯覺,拼音並非拼音,而是要作一些讀音轉換,陳大文要變親呔蚊,以方便洋人。這心態其實在大陸和台灣也有,但有人整理,香港則越來越亂,還陸續被港人或港英政府加入或改用和英文接近的方式,如ts->ch,甚至索性採用現成的英文字,如Law、Lee,更把A改讀E,拼音變成無知幻想。英國人制度下,這些垃圾拼音方式的文字,享有較高的社會和法律地位,寫在身分證上、登記為公司名稱,成為港人身分的一部分。

威妥瑪拼音之後,有為粵語作拼音的耶魯拼音,並不被港人接受。但現時很多洋人來港,是用耶魯或其他相近的拼音方式學粵語,垃圾拼音法並不方便洋人。有在電腦用粵音輸入中文字的朋友,大概都懂得一些較清楚的粵語拼音方式。港府亦已制定了準確合理的粵語拼音法,但生死註冊處依然故我,拿本港英政府時代的垃圾拼音大字典為港人登記名字。文明很難打敗野蠻,垃圾拼音文字不消失,繼續存在擾亂港人思維。

-

2009-07-25 01:00

各種語言都有自己的問題。漢字不表音,英文也並非真正表音,而且構詞混亂。

把一種非拉丁字母文字拉丁化,是人為的,不應該任意,不應增加混亂。正如我們在鍵盤輸入漢字,是設法尋找一些一致的規律。把陳大文叫AAA,張大文叫 BBB,打字變得簡單,但人腦將無法負擔。大陸的漢語拼音、日本的黑本式和訓令式、韓國的什麼法案,都是政府的整頓和統一。香港的粵語拼音字,法律地位高於漢字,但拼寫方法則是完全任意的。

-

2009-07-25 23:49

政府想把拉丁字母拼音轉寫文字的法律地位高於原來的文字,但從不制定轉寫法則。市民以為拼音不是拼音,而是把讀音作一些改變。

除了澳門,世上也難找到其他地方和香港這現象相似。

-

2009-07-26 22:41

重英輕中,證據真係到處都有。

現在的電子科技有聲有畫,導致學生語文水準下降,是世界普遍現象。香港學生中英文差亦不奇怪,奇怪是學生家長從不關心、不知道學生的中文成績有沒有下降,英文成績下降就找有關當局算帳。當中實行過母語教學等等政策,就被認為是英文差的原因。

英文差其實應該去Sound Blaster/Sony/Nintendo/Nvidia/ATI/Windows/Linux/Intel/AMD等地方抗議。

-

2009-07-27 21:05

淺談九聲

其實粵語還有一高降聲調,共十聲。這聲調在廣州可以聽到,在香港已消失。

聲調可分為平仄,平+仄=平+上去入
又可以分為抑揚頓挫,聲調=抑揚+頓挫=平上去+入

聲調又可以只作為高低音,即抑揚,而入聲並非高低音,是一些閉音節。國語沒有閉音節,所以會把粵語“金”讀“根”,把英語“M”讀“N”。日語也沒有閉音節,所以把“land”讀“lando”。

-

2009-07-30 22:15

從新任美國駐華大使洪博培想起一些舊事。我以前有朋友信了摩門教,因此識得幾個來港的傳教士。結果我並無信摩門教,反而是我有興趣學了他的粵語字,他們用的就是我之前提過的耶魯粵語拼音。

他們男的19歲,女的21歲,到世界各地傳教兩年。來港幾個月後他們的廣東話就和一般港人無很大分別。從此我就知道,猛學英語根本是多餘的,有需要移民或留學的話,到了當地才學也未遲。有真正的需要和環境,幾個月就學會,否則幾十年也徒勞無功。

非英語地方的人猛學英語,只不過是拼命崇拜英語,想把自己的社會改造為英語社會。香港爭論英語教學根本是盲辯,要求很高的英語水準,但沒有足夠在英語地方訓練的師資。在港學英語的人來教英語,塘水滾塘魚,變了港式英語。極其量是能用英語學習物理化學,但不能說這是否懂英語。

-

2009-08-05 00:45

德文和中文是理據性詞匯,英文和法文是非理據性詞匯。中文以字組成詞,不會無故創造新字。英文不分字和詞,傾向任意造新字。德文也不會任意造字,字詞以前綴和後綴組成。

「早餐、午餐、晚餐、餐廳」,以「早、午、晚、餐、廳」等五字組成,「晚餐」就是晚上吃的餐,記這些詞並不吃力。「早、午、晚、餐、廳」各自可和其他詞結合,重複使用。英文每個詞就是個新的字。

-

2009-08-05 01:22

實際比較德文和英文,德文的語法非常煩瑣,在構詞和拼音方面很規則。

所有語言的難易程度是大致相等的,因位掌握語言是大致相等的人腦。如果說中文是特別難,是不是說中國人的腦細胞特別多?

中文的成語等慣用語比其他語言多,這是需要死記硬背的,這就足以證明中文在其他方面比較簡單,有需要把閒置的腦細胞消耗。

-

2009-08-05 01:56

無根據地惡意批評自己的語言文字,是近代中國人自毀的開端。繼而引入共產,文化大革命,為民族帶來大災難。

-

2009-08-08 01:28

英文詞匯絕大多數不是從字面可看到意義,如lunch、democracy,少數例外,如underwear。

中文詞匯絕大多數是從字面可看到意義,如午餐、民主,少數例外。這些例外多來自外來語:
- 較古老的如“剎那”,來自梵文。
- 較新的如“巴士”,來自英文。
- 多會逐漸放棄,改用中文式,如“地利風”改為“電話”,“德謨克拉西”改為“民主”,靈感多來自日語漢字。

近代中文有跟從英文的惡習,如“阿爾滋海默症”,也有脫離英文的惡習,如“老人癡呆症”。英文則多數只有單向演變,senile dementia -> Alzheimer's disease。

所以中文常用字約三至五千,英文約三至四萬。

-

2009-08-10 00:52

午餐、民主,午、餐、民、主,就是幾個中文的常用字,是重複用小量的字來組合大量詞。英文不斷創新字來表達意念,所以英文常用字的學習數量是中文的八至十倍以上。所有英文字總數已破百萬大關,絕大多數超出人的記憶能力。而所有古老生僻字都搜集的大型中文字典也只是幾萬字。只要看看 Esperanto等這些人造語言,就常有提及盡量以組合方式產生詞匯,減少詞根數量,這是普遍人的共識。

中文學三至五千字就夠一般用,英文三四萬也未夠,但太多記不下。結果英文的使用情況是某些詞匯在某些行業使用,其他行業就不知所云。中文「控制論」三個字,普通人看到都略知一二,英文cybernetics則不可能。在醫學、法律方面尤其明顯。

以上只是普通常識,並不是本人的發明了新理論。
以下是本人發明的理論。

-

2009-08-10 01:04

為什麼醫生的英文字那麼潦草?

這實際是和英文拼音不規則有關係,而英文拼音不規則和構詞不規則也有關係。

拉丁字母只有廿多個,比起大多數語言的音素都少。英文26個字母,實得23個有用,比起英語44個音素實在太少,所以要採用雙字母代表一音,例如 th、ng就是。大多數拉丁字母文字還有變通辦法,是附加符號,不同的附加符號,對應不同的相近讀音。但附加符號多,相當難看,對文字的辨認亦產生困難。

英文走相反方向,放棄表音準確,不用符加符號,一字母作多種用途。沒有附加符號,是英文的特式,這樣文字在小寫時就有清楚的外形。小寫字母bdfhklt 向上伸展,gjpqy向下伸展,產生了文字的外形。這是小寫字母出現的原因,一篇文章全部用大寫字母,閱讀會很困難。所以英文字可以寫得很潦草,因為不是看讀音,而看外形。只要寫出大約的外形,別人就估到是什麼字。

看看崇洋拉丁化的越南文字,密麻麻的附加符號,相信是世上最難辨認的文字。文字是要經過長時間的演化,不是可以隨便改變。中文拉丁化曾經高唱入雲,這根本是外國的月亮特別圓的心態。英文走不表音方向,其實和中文殊途同歸,實不應該妄自匪薄。

-

2009-8-12 00:54

英語是變化得快的語言,從而可看到語言的演變模式,難和易是互相抵消平衡的。英語的演變,其中有很多方面和漢語殊途同歸:

一、拼音

世界文字的拼音有幾種方式,依次序是:
歐洲的文字、韓國的彥文,拼出元音和輔音。
日本假名,沒有化解為音素,只有特定的組合。
阿拉伯和印度類的字母文字,只拼出輔音。
漢字的形聲字。

英文逐漸減少拼音成分,拼音不規則化。大量簡寫字,相當於只有輔音。倚靠小寫字母字形來辨字,和漢字認字形相近。

-

2009-08-12 22:12

典型的英文簡寫,building->bldg,把元音省去,和阿拉伯文字看齊。

-

2009-8-12 22:15

有些人看書,雖然沒有讀出聲,但仍在心裡讀出來。這是個不好的習慣,減慢看書的速度,要戒。

所以放棄拼音,以字形辨字的中文,有閱讀快速的優勢。現在英文也緊跟中文之後,以字形辨字。

-

2009-08-12 23:31

cyber是現今流行字,是來自cybernetics。這是我觀察到cyber的來歷,很好顯示英文字層出不窮的現象,不知道是否正確:

系統論 system theory
控制論 cybernetics
訊息論 information theory
以上三個論統稱是什麼?有人說它們是現代訊息科技理論的基礎,但似乎凸出了其中“訊息”一項。於是有人乾脆把它們叫“三論”,亦即這三個顯然有相關的東西卻說不出相關的是什麼。

控制論的發明人無原無故在希臘文找個“掌舵人”來創制了cybernetics這個字,“掌舵”就是“控制”之意,這是因為英文有無故造字的作風。多了一個新字後,cyber慢慢脫離開來,不再是控制之意,而是這類東西的代表。互聯網世界就因為這些科技而出現,被形容為cyberspace。(既然如此其實可把“三論”名為cyber-theories。)

cyber這個字沒有適當的中文名稱(曾蔭權把“cyberport”叫“數碼港”),所以有人說英文比較適應時代演變,其實這是有優有劣。多了個新字,又衍生了新意義,不再是控制之意,和原來的cybernetics就混淆起來。cyber還未獨立成字,這字還會繼續演變,將來的人追查這字的來源,發覺這只不過是掌舵人之意,無助於記憶。

中文如不能譯為“系控訊”,就只能把cyber一字譯音。

-

2009-08-15 22:52

講到cyber,之前有另一個詞turbo,因為turbo charge渦輪增壓引擎跑車勝出,於是所有無關的事物都冠上turbo名稱。由渦輪變快速解,再由快速變成高檔或新穎解。cyber一字,適合用來形容日本研制的機械人等東西,但現在變成資訊、網絡解,甚至只不過是形容先進和新式,如什麼cyber feel, cyber look。人講我講的說話潮流罷了。

-

2009-08-17 00:49

漢語的構詞和語法均是分析性的。英語的構詞是綜合性,而語法則相反,古時的綜合性逐漸演變減少,和漢語相近。

-

2009-08-18 21:23

中共或土共,是什麼人?

是認為自己中國人是不比外國人差,甚至是最優秀的人種,可是受祖先所害,遺下劣等的文化,特別是漢字和儒家思想。那就奇怪了,為什麼劣等的祖先卻生下優秀的現代人種?可能是基因出現突變。

所以他們認為漢字要改為拉丁化,孔子要以馬克思代替,曆法和衣著也要向西方看齊。這是五四運動極端化演變出來的思想怪胎,物以類聚形成一集團。

為了證明自己是優秀的,搞大躍進,超英趕美。結果一敗塗地,還演變成假大空文化。不但沒有改進祖先的文化,還越來越多劣等文化。於是調轉方向,搞文化大革命,向祖先追究到底。結果一而再慘敗,不但不能證明比外國人優勝,對著外國人更抬不起頭,只能對付自己人。最後演變成一味內鬥,對外國的人種和語言怕得要死的新文化。

-

2009-08-19 22:00

另一種看法是英文詞匯缺乏分類性。

中文的分類性:
棋類:圍棋、象棋、跳棋...
肉類:牛肉、豬肉...

來自英文的陋習:
英鎊、歐羅、法郎、克郎、盧布...

-

2009-08-20 00:36

又例如,「勾股定理」和Pythagorean theorem。

英文美其名為紀念發明人,實質英文缺乏好的命名意識,濫用記憶。到現在,常常乾脆拿某品牌作為該事物的普遍名稱。

中文間中也有這情形,如公仔麵。但時間久了就會有適當的名稱代替,如即食麵。

-

2009-08-20 00:42

中文應該叫英國元、歐洲元、法國元、俄國元等,無必要理會他們文字的原來讀音。像瑞典克郎、丹麥克郎、瑞士法郎等,即使譯音,並沒有把問題簡化,不如把它們叫瑞典元、丹麥元、瑞士元。

-

2009-8-21 01:24

- 中文沒有制造大量的字,這些字仍然是在幾千個常用字之內。

- 有人常說英文詞匯比中文豐富得多。事實是各民族的習俗和興趣不同,如中國人很有飲食文化,因此飲食的詞匯就遠比英文豐富。你正提出了好例子反駁他們。

- 有些中文詞匯的分析和分類,是混亂不統一。詞匯豐富,分類清楚,是個兩難。

- 但中文是隨著時間而減少不分析性和不分類性。英文是隨著時間而增加不分析性和不分類性,是追求字詞精簡。

-

2009-08-21 23:33

足球是最熱門的運動,大量的英語足球評述員,最終會合力把soccer變為soc,信不信由你。這亦是電腦資料壓縮原理(例如zip),越常見的資料模式用越短的方式表示。這是英語的個性,是beef/pork/lard等字出現的原因。

-

2009-08-23 22:39

詞匯豐富:

世上的主要活躍語言,詞匯都是那麼多,英語並不是那些盲從者所說的詞匯特別豐富。
(範圍廣的語言,有時詞匯反而減少,有機會才研究這問題。)


語義精確:

- 沒有什麼證據顯示英語的語義是比其他語言精確不含糊。所謂英語很少一詞多義,是英語盲從者的謬論,至少英語擁有一項一詞多義的世界紀錄。

- 也沒有什麼理由語言必須不能含糊。dogs是把“二”至“無限”隻狗都含糊地包括在內,否則就永遠要數清楚是多少隻狗。英語之類的語言必須把“一”和“二”嚴格分開,這倒是表達力不足。

- 一字多義、一音多義(同音字),很多是現代的電視趣劇和古代的文學材料:「東邊日出西邊雨,道是無晴卻有晴。」

-

2009-08-25 00:11

通識教育 哲學篇

宇宙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兩件事,是「無」和「有」。

以整數表示:
無=0
有=1->∞
中文有這樣清晰看宇宙的能力。

但有些語言不能表示「有」,因為它們必須把「有」分為1和2->∞兩部分,把宇宙三分,即:
無=0
單=1
多=2->∞

語言學家追查過拉丁語祖先,發現它們原本是這樣的:
無=0
單=1
雙=2
多=3->∞
可見把宇宙三分是一項進步。但要向中文看齊,還要繼續努力。


2009-8-25 22:59

實際只有0和1之間不能不分,不分0和1會超出人的想象能力。

「無」和「有」之間分別很清楚,0.000......0001也是有。但1.5是不是複數,就不清楚,可見這種語法的含糊。

-

2009-08-27 18:36

混帳的語言:
1.5 : singular or plural?
There are 0 people. (why not "There is 0 person"?)

還有
-1 : singular or plural?

-

2009-08-27 23:09

有關 1.5,-1 和 There are 0 people,網上找到一討論,正好是這問題:
http://mathforum.org/library/drmath/view/57224.html

擇要:
zero is a plural
negative numbers are possibly plural
0 degrees,0 degree 是錯
0.5 apple,但又不一定,可以用 0.5 meters
spoken English, "a quarter second" but "zero point two five seconds."
1.5 apples
但法文是 1,50 metre 非 plural,因為法文是說"1 metre 50",而英文是說"1.50 meters"
million 又有特別,美國是 1.5 million,英國是 1.5 millions
2/3 of the road are open,雖然 "two thirds"是 plural 而用了 are
2/3 of the students are present
2/3 of the class are present,英
2/3 of the class is present,美語視 class 為一集合名詞,不用 plural

從此大家可以搞清楚了,也會清楚這類語言的混帳。

-

2009-08-30 23:22

There are 0 people here 即 There are no people here。

嘗試解釋一下為何 zero is a plural:

0=無,是對“有”的否定。但表示複數語言把“有”分成兩部分:
A部:1
B部:2->∞
那麼0是否定A部還是B部呢?似乎B部佔多數,所以否定B部。因此0是複數了。因為“有”的觀念不統一,連“無”也受影響。

其實這類語言,“無”也應分成兩部分,A部分的相反,和B部分的相反,才合邏輯。至於-1是什麼就很難搞了,因為“無”他們也搞不清,智慧已到極限。

-

2001-9-2009 18:06

對比一下:

“develop”,怎樣理解分析?

“顯影”(使底片可見到影象),“定影”(再把影象固定下來),不但分析清楚,而且難有歧義,高下立見。

-

2009-09-01 18:22

真正教和學英語的人,不會認為英語是容易學和不含糊的語言。「漢字繁難」、「英、法語簡單易學」,是共產黨欺騙民意博上位的工具。馬屁精補上英語是詞匯豐富、精確無誤,構詞合理,語法理想,繼而再極度誇大英語的國際地位。

根本很容易論證這些是謬論。漢語和英語,只不過是世上自然語言的其中兩位成員,大家處境差不多,難易優劣不可能有很大差別。漢人也只不過是世上一普通人種,並非有超卓的語言能力去處理繁難的漢語文。難和易、精確和含糊,是在使用中不斷調節和演變的,所有語言也差不多。

從真正的具體比較,以至文盲率統計的間接比較,也無得出漢語文是難學的證據。從來沒有聽聞過,世界各地的幼兒工作者有發現英語兒童學語言的年齡特別早,或漢語兒童學語言的年齡特別遲的現象。

這些自卑心態,造成很多政治問題。但今天的共產黨,除了在已推出的簡體字方面為面子落不到台外,已經沒有再批評漢語文,有很多土共之流,如在夢中,仍抱陳舊理論,死心不息。又有很多過氣土共,批評漢語文(及所有中國文化),以為這代表反中共,為自己洗底。

-

2009-09-02 16:56

事物=事件+物件
英語沒有此分析能力

黃霑:「方向即方和向」

-

2009-09-04 01:46

什麼是詞語的分析性?

「人」,沒有分析性。「有眼耳口鼻,會思想,會走路...」有分析性,但太累贅,不能常常這樣說話,總要有「人」這個簡單的詞語作為基本詞匯,正如眼、耳、口、鼻等等也是基本詞匯。然而需要有多少這類基本詞匯?

舉例,十進制,有十個數字,十之後不能顯示,要進位。百進制,有一百個數字,一百之後不能顯示,要進位。中文類似十進制,英文類似百進制。

書、眼、水、車、進、入、事、物、午、餐、book、eye、water、car、enter、thing、lunch,這些是不能分析的基本詞匯,必須強記。但例如午餐=lunch,中文已經進位,英文仍然是基本詞匯。英文要強記的常用基本詞匯是中文的八至十倍左右。

百進制的好處是比十進制簡短。很容易看到,英文版本的書是比其他語文版本的薄(例如其他歐洲語文,但中文又比英文的更薄,另有原因)。壞處是基本詞匯多,需要大量記憶。無分析性,不能歸納出事物的關係。像中文把圍棋、象棋、跳棋,歸納成棋類,英文不能。

-

2009-09-04 22:32

共產黨是以反漢字崛起的,今天是採取不表立場的態度,實質承認失敗。但現在大推英語教育,製造了大量英語盲從者,會形成一股龐大的社會力量反漢文化。

-

2009-09-05 22:39

韓文是不錯的拼音文字。但中國人一向見高拜見低踩,拼命宣傳拉丁字母有什麼好處,實質千方百計向西方靠攏。

毛澤東當年曾親自去蘇聯解釋,中國文字即將要改用拉丁字母,不用斯拉夫字母,希望蘇聯大哥體諒,給中國一條生路。中國人自己的事要向外國人要求放行,中華民族的千年恥辱!

-

2009-09-05 23:54

1956年1月20日,毛泽东在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,发表了赞成拉丁字母的讲话。他说,“关于文字改革的意见,我很赞成。在将来采用拉丁字母,你们赞成不赞成呀?我看,在广大群众里头,问题不大;在知识分子里头,有些问题。中国怎么能用外国字母呢?但是,看起来还是采用这种外国字母比较好。因为这种字母很少,只有二十几个,向一面写,简单明了...

合理地應該這樣說:這種字母很少,只有二十幾個,還只能向一面寫,簡陋極了..

-

2009-09-06 00:02

歷史是這樣的:

在1951年,毛泽东就指出:“文字必须改革,必须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”。毛泽东到苏联访问时,他曾经问斯大林,中国的文字改革应当怎么办;斯大林说,中国是一个大国,可以有自己的字母。

-
2009-09-06 10:23

很多反共的人,其實早年是對中共拍爛手掌的。但看見大陸越搞越窮,香港越來越富,理想幻滅,睇錢份上,於是調轉槍頭,激烈反共作掩飾,為自己洗底。即佛洛伊德的反向作用。

而中共的起源,並非對中西文化有深入理解,是看見中西貧富懸殊,自毀文化拼命向西方靠攏。

來來去去,就只得一個字:錢。

-

2009-09-07 20:42

中文文字節省紙張和空間,除了電影字幕,還有從歌曲看到。由於英文音節較多,英文歌詞內容就不及中文豐富。

但從另一方面看,英文作曲是不用放入太多內容,可以說比中文容易。

-

2009-09-07 20:59

粵語作曲最難,日語作曲最易。理由:

日語:
音節多,歌詞內容少。
並非聲調語言,歌詞不須配合旋律。
沒有閉音節,音節可以拖長。

英語:
音節也多,歌詞內容少。
並非聲調語言,歌詞不須配合旋律。
但有閉音節。

國語:
音節少,歌詞內容多。
雖然是聲調語言,但歌詞不須配合旋律。
沒有閉音節,音節可以拖長。

粵語:
音節更少,歌詞內容多。
聲調語言,歌詞須配合旋律。
有閉音節。

-

2009-09-08 00:24

“由毛泽东错误发动和领导、被林彪、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,给党、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。”這個文革的中國官方定性,沒有為反中華文化的目的平反。而外界也認為這是政治事件,掩飾清算中華文化的真正目的。

批鬥漢字折騰了幾代中國人。香港人沒有參與批鬥漢字,但並非不認同,而是認為由英國人統治可以借機改用英文,可以擺脫漢字就懶得批鬥。

-

2009-09-09 08:49

英文比中文浪費八成以上:
http://www.o-bible.com/b5/dlb.html

-

2009-09-11 15:46

聯合國的英文名“United Nations”是錯的。聯合國是以政治劃分的。

United States的中文名“合眾國”也是錯的。合眾的是states,不是“國”。states合起來的是什麼東西?英文並沒有這名稱。中文很清楚,中國、美國、俄國等是“國”。

-

2011-03-04 00:29

人家英語文的確冇你漢字那麼他媽的什麼綜合性分析性框框架架﹐例如睇下人地﹕

a man 一個人
a house 一間屋 (但亦有人要講一層樓﹐一套房。。。)
a pen 一支筆
a horse 一隻馬 (但亦有人要講一匹馬)
a road 一條 ...
dukelasingh 發表於 2011-4-2 22:43

根本不是什麼綜合性或分析性。

不能把“支筆”看成是雙音節(雙字詞)嗎?實際上英語多音節詞比漢語多,一樣要死記。

小朋友(特別是說粵語的)起初誤以為“筆”是讀“支筆”。

-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