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12月5日星期五

漢語和英語的優劣比較

2008-11-23 01:56

第一篇 主語

(或稱主詞)

語言學裡的術語,英語是“主語為主語言”(subject prominent language)。顧名思義。如果沒有主語也要虛構一個。例如:
it is raining.

相對之下,漢語是“主題為主語言”(topic prominent language)。其實漢語是

(1)可以沒有主語,例「下雨了」。

(2)可以有兩個主語,例「公司秘書陳小姐辭職了」。“公司秘書”和“陳小姐”是兩個主語,指同一人,又名“雙指”。

(3)可以用複雜的主語,例「今天在街上碰到舊朋友並寒喧了一小時,已寫在日記上」。主語是另一主題。

此三點英語無能為力,只能改用其他方式表示。

附註:
學生常犯的毛病,Peter he is my brother,錯誤用了雙指。



第二篇 文字和說話之分

寫文字時想盡量簡短,說話則不需要簡短,太簡短對方很難聽得明,長此下去,文字和說話便嚴重脫節。漢語曾有這樣的文言文和白話文之分的歷史,文言文被強力批評。現在文言文已很少用,漢語的文字和說話比較統一。

日語常說的一句話“そうですか。”,多被翻譯成“原來如此!”。其實這是條問題“是這樣嗎?”,是以一種以反問方式來表示的說話。請問各位“原來如此!” 怎譯為英語?曾經問過“原來”、“究竟”、“竟然”、“根本”怎譯為英語,這裡沒有人回答。說英語的人常常有很多面部表情和身體語言,可能因為這樣,語言裡便不需要某些詞語。說話多些表情或許不是壞事,但就一種語言而言,文字表達力就低於說話表達力。

英語是以重音表達說話重點的語言。HE is a boy,他(不是其他人)是一男孩。he is a BOY,他是一男孩(不是女孩)。還有,there is a MAN 和 THERE is a MAN,there 讀不讀重音意思不同。另外還有高低聲調,如 question tag ,讀升調的意思不同讀降調,讀降調時和上述日語的反問方式相似。但輕重音和高低音在文字沒有表示方式,這樣英語又是文字表達力低於說話表達力。

下一篇談從句,將會看到英語的文字和說話的另一分歧。結論是英語的文字和說話有相當大程度的脫節,英語也有類似文言文和白話文之分。



第三篇 從句

對英語的形容,常見有「主次有序」、「層次分明」、「緊湊嚴密」等等,像故弄玄虛,說的就是英語裡常見的層疊結構,如從句。從句可以很複雜,從句下還可以有層疊。主句的主謂賓結構簡單,附加很多複雜從句,而且層層疊疊,這是英語的特式。

大量的從句其實是因為英語的主句不能複雜的補償。主語只能簡單,動詞只能用一個,其他意思、其他動詞就要被迫使用從句的形式出現。作為主幹的主句,徒具形式,作者想說的重點,可能落在多重從句之內,和主句關係不大,這多多少少違反作者的原意。正門不走偏要走側門,這究竟是語言的優點還是缺點?

看文字或可以看得清多層結構,聽說話時則可能無法掌握,這是英語裡另一文字和說話的大分歧。複雜結構句子寫成法律文件,結果律師還是要拆散為簡單句向顧客解釋;說穿了,律師其實是玩弄文字遊戲來賺錢(註)。

大量使用從句另外之一目的是盡量精簡濃縮。英語的文字重複了漢語文言文的毛病,和人們的日常生活說話脫節。

註:香港的社會,法律文件不用他們常用的語文而用英文。律師的工作是把顧客說的粵語翻譯為英文寫合約,留下尾巴。當有爭拗時,又要找律師把英文翻譯為粵語。律師其實是玩弄翻譯遊戲來賺錢。



第四篇 動詞

數一數漢語和英語的詞性就發現到,漢語的動詞很多,英語則是名詞和介詞很多,原因是英語限制每句只能用一動詞。但其實人們的說話是須要使用很多動詞的,於是英語的句子便出現兩種現象。一些句子很短,以便可以重新使用另一個動詞。一些句子很長,以非限定動詞、介詞和名詞等方式構造短語,逃避繼續使用動詞;或以加插從句來逃避繼續使用主句,把動詞放在從句內,造成層層疊疊的現象。漢語以動詞表示的事情,英語往往以名詞來表示,像:收集紙章,collection of paper。

漢語沒有此限制。
連動式:我出街買嘢食
兼語式:叫佢做功課
而且,漢語一句內的幾個動詞可以跟隨時間或邏輯的前後關係來排列,英語一句內的動詞代替物或加插從句的位置,則通常和現實的前後無關。

雖然英語限制不能多用動詞,但又不能沒有動詞。漢語也沒有此限制,如“下一站尖沙咀”、“今天星期三”。可是漢語有跟隨英語,強加動詞的傾向,如“下一站係尖沙咀”、“她是很美麗”,破壞漢語的簡潔性。



第五篇 省略的智慧

(1) 桌上有綠色的書。桌上有綠色的紙。
(2) 桌上有綠色的書和綠色的紙。
(3) 桌上有綠色的書和紙。

任何語言都想辦法省略,但省略太多便會有模糊,例如(3)句,有可能紙不是綠色。

盡量在不模糊的情況下作最大的省略,是語言的智慧。漢語有很好的省略智慧,英語望塵莫及:

(1) 問他為什麼他不來。
(2) 問他為什麼不來。
同樣是“他”,不說不會誤會。

(1) 如果你不去,那麼我也不去。
(2) 你不去,我不去。
省略了連接詞。You jump, I jump. 好像英語也學了漢語。

(1) 一手交錢,同時一手交貨。
(2) 一手交錢,一手交貨。
(3) 一手錢,一手貨。
不需連接詞,動詞也省去。

(1) 如果交出槍來就不殺你。
(2) 交出槍來就不殺你。
(3) 交槍不殺。
也是省略了連接詞。此方式名叫“緊縮句”,常見的還有:非請勿進,無風不起浪...

(1) 要麼不做,要麼不休。
(2) 一不做,二不休。
(3) 不做不休。
也是緊縮句。常見的還有:不見不散...

(1) 因為他吃了藥,所以他的病情好轉,否則他不能上學了。
(2) 因為他吃了藥,否則他不能上學了。
(3) 他吃了藥,否則他不能上學了。
中間句可以不要,省去。

(1) 既然他有犯罪記錄,因此他不是好人,那麼為什麼還要信任他?
(2) 既然他有犯罪記錄,那麼為什麼還要信任他?
(3) 既然他有犯罪記錄,為什麼還要信任他?
(4) 他有犯罪記錄,為什麼還要信任他?
也是省去中間句。

(1) 害我害得不夠嗎?
(2) 害得我不夠嗎?

(1) 今年的木材是用議價的方式賣(去年用固定價格)。
(2) 今年的木材賣議價。
類似的還有:今日食大排擋(不去茶樓或餐廳)。



第六篇 漢語文是世上唯一可以對齊和對稱的語文

上一篇談漢語的簡潔性,現在談漢語的齊整性。

漢語文是世上唯一可以對齊和對稱的語文,可以有絕詩、律詩、對聯。漢字是原因,漢語也是原因。

1)字的對齊:漢字是方塊字,字的大小相等。

2)詞的對齊:漢語是孤立語,沒有詞尾變化,詞的大小容易對等。日韓自己的方塊字(假名和諺文)不易對齊,因為他們的的語言有詞尾變化,除非使用漢語漢字。

3)句的對齊:漢語在語法上的特性使到句子可對齊。可以省略連接詞,句子容易對齊。不規定每句用一主要動詞,所以複句不必有主從之分,對聯不可能其中一句是從句。

世上只有漢語文有齊上述三點。甚至一些句子,例如「或是或非」、「即煮即食」、「又有喜又有愁」,第一個詞是為了對稱而加上,為了齊整放棄簡潔。但很特別的是漢字的書法藝術,是有「不對稱美」,韓國的諺文也做不到。哪裏要對稱,哪裏不要對稱,只有中國人才有的智慧。

20世紀初的新文化運動,提倡白話文、新詩和標點符號,批評漢字不表音。新詩主張字數不齊,其實是有意抹殺漢語的優點,掩飾西文不能對齊的缺點。而西式標點符號是與漢字不協調的符號,改變齊整性。其實無論是白話文或標點符號,當時早已出現,並非新文化運動者的功勞。他們刻意高調批評,是想混入西式符號,為棄用漢字改用拉丁化字母舖路。一方面批評漢字不表音,另一方面又增加不表音的標點符號,又說要「我手寫我口」,自相矛盾。而且,西洋的阿拉伯數字就是與漢字一樣不表音,目的有點和漢字相同,是用以對齊。



第七篇 英語詞義是否精確

英語詞義精確是很常用來吹捧英語的論調。但英語怎樣精確?從日常用語中就看到,英語不分兄和弟、可以和能夠、你和你們、雄心和野心。研究翻譯人士都知道的,英語的詞義非常模糊。用實例說明會很清楚。

一字多義:
A glass is made of glass(glass是用glass製成的)。
glass可解作:玻璃、杯子、鏡子、氣壓計、晴雨表、望遠鏡。glasses可解作:眼鏡、雙筒望遠鏡。story一詞根據上文下理翻譯成很多不同的漢語詞:故事、傳聞、敘述、奇聞、傳奇、傳說、由來、閒話、小說、情節、記事、報導、消息、內情、真相、情況、報案、借口、流言、謠傳、謊話、編造,還有 (建築物的)樓層。

虛化的詞綴:
漢語「相對論」是「和相對有關理論」,英語relativity是「和相對有關的東西」。corrosive的漢語是明確的腐蝕「劑」。英語這類意義不明確的虛化詞綴有很多:-ness,-ion,-ship,-hood,-dom,-th,-al,-ment,-ing。

虛泛的介詞短語:
虛泛得令人難以捉摸。You'll be in for it 從上文下理知道原來是說「你將會捱罵」。He is at it again 他又幹上了。He is not in it 他並未參與其事。

避免音節太多使用不合理的簡略:
政教分離separatism,只說分離。通貨膨漲inflation,只說膨漲。可惜漢語有跟隨英語這種陋習的傾向,如「貿易保護主義」跟隨英語只說「保護主義」protectionism。

縮略字令多義字大增:
P.M.的意義有: Past Master, Paymaster, Police Magistrate, Postmaster, Provost Marshal, Prime Minister, post-mortem, post meridiem (下午)。

依賴面部表情和身體語言:
見第二篇,文字比說話模糊。

用重讀表示句的重點:
見第二篇,文字比說話模糊。

很多人所謂英語詞義精確是指英語詞彙豐富,以科技用語,甚至法律用語,企圖以偏概全揶揄漢語詞彙貧乏。更有人說因為漢語科技用語少,所以中國科技落後。這些批評違反常理,本末倒置。一種語言在某方面的詞彙多少是反映該民族在那方面的活動和興趣。某些英語詞彙的所謂精確只不過是法官在法庭上強行定下來,其實是反映法制活動的多少。在中國人有興趣的領域,漢語的詞彙就遠比英語多了。

-

第八篇 英語構詞法不規則

和英語最相近的德語,他們造詞的方法是盡量用前綴和後綴組成新的詞,不須要創製前後綴而有新的詞用,和漢語相若。德語和漢語的構詞法被稱為理據型,法語和英語的構詞法被稱為非理據型。“laser”,“DVD”等用縮略字變成新字、直接把外文拼音,是英語的特色,常有人說是效率高,但其實是要付出構詞混亂的代價,無系統,詞匯大增。正因如此,英語已成為世上詞匯最多的語言。詞匯太大,超過一個人的記憶能力,學化學的不明學地理的人說什麼,做電工的不知做木工的人說什麼。

-

第九篇 英語發音模糊

相比日語和漢語的語音,日語的音素很少,音節很多。原因不難理解,音素少就要增加音節,否則便會有很多同音詞匯,難以分別。相比英語和漢語的語音,英語的音素較多,但音節也是很多,原因是英語的發音模糊。英語的模糊可從兩方面看到:

(1)連讀

不試圖分開前後兩字的讀音,因此容易發生混淆。例如,“a name”和“an aim”是同音,“I seek you”很像是說“我見Q”。

(2)輕元音[ə]

除/i/外,所有元音在輕讀時均須改為/ə/。例如:

excel:cel 重讀
KK: []
DJ: []

excellence:cel 輕讀
KK: []<- 甚至把[ə]丟棄,以[l]作為成音節輔音
DJ: []

而且[ə]並非只用在輕音上,在重音上也很常用。即是英語雖有很多元音,但[ə]佔了大多數。

以上兩種現象都會出現很多同音混淆,不能不增加音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