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年11月25日星期日

澳洲大選

澳洲大選,懂中文的工黨陸克文當選,但對很多中國人來說,這不是好消息,而是壞消息,何解?

長期以來,很多中國人宣稱中國人是命定要學英文的。通常以藐視和誇大中英文的國際地位來解釋,甚至把中英文歪曲成難學和易學來證明。現在外國有一重要人物可以學了中文,他們是不忿氣的。學英文已成為中國社會裡龐大產業,少了人學英文影晌他們的生計,改為訓練中國人教外國人學中文,相信是很多人不大願意接受的事實。

-

續:

(1)雖然英文的確是世上最通行的語言,但並不中國人的責任幫它宣傳。英文的強勢就是中文的挫敗。

(2)生活在中國人的地方(如香港或大陸),對英文的印象是嚴重誇張失實的,是中國人自己患上文化自卑感。

(3)香港回歸的政治紛爭是借題發揮,實質是認為我們是高級英語區,他們是低級漢語區。所以說母語教學才是香港政治問題的核心。

(4)不是選擇教學語言的自由,而是公平使用語言。大家一同使用高級英語,或大家一同使用低級漢語,強制母語教學。

(5)「我的子女學英文,你的子女學中文」,是中國人歧視自己的語言。語言應該納入歧視條例。

(6)與其不著邊際的爭論,中國人不如公開放棄漢語,改用英語,中華文化繼承的大任請澳洲人代勞。

2007年11月23日星期五

母語教學才是香港政治問題的核心

母語教學政策是港英政府提出的,港人卻沒興趣,英國人也不真心在港推行母語教學,拖延至港中政府,反對派有意無意把它說成是老董討好大陸的政策。老董做事畏首畏尾,留下百多間英文中學不改,這些英文中學立即變成超級名校。結果,小學以有多少百分比學生能升讀英文中學作標榜,建築商以附近有多少間英文中學作促銷。中文中學的學生和家長心有不甘,要求政府修改母語教學政策。但是怎樣修改?全改英文還是全改中文?看香港人怎樣拆解自相矛盾的謊說。英國人看到實在啼笑皆非,提出母語教學根本枉作小人。

香港人在語言問題上矯揉造作,身為中國人不敢說不學中文,又想把自己子女學中文的責任推在別人身上。直接了當吹捧英文害怕被人罵為通番賣國,其他民族也不會認同,於是拿普世認同的民主來大做文章,追捧不懂中文的藝人作掩飾。看見大陸經濟抬高了中文地位不服氣,拼命宣傳懂英文的香港才是優勢。大陸人看見香港人以英文為時尚,害怕執輸也拼命學英文,互相爭奪以掌握別人的語言為榮。13億中國人的內部事務,99%和外語無關,卻拿別人的東西作為工作語言、求學和就業的準則、社會身份地位的象徵。

香港不如切切實實和大陸當局商討,安排用多少代人時間把中國轉用英文,將來完全禁止使用中文,中港一家親,無謂政治爭坳。

http://www.liberal-forum.hk/viewthread.php?tid=2878&extra=page%3D1
http://www.uwants.com/viewthread.php?tid=5314177&pid=77049425&page=1&extra=page%3D1#pid77049425

2007年11月20日星期二

香港的政治運動

自從67暴動後,港英政府重新控制大局。之後港英政府在教育上著手,使香港人遠離大陸的政治運動,親近英國文化。另外引導港人的興趣放在娛樂方面,政府電台鼓舞流行曲和電影,以致香港的流行文化非常興旺。不理政治,埋頭苦幹,香港人也創造了經濟奇蹟。經濟繁榮,製造大量粵語流行曲和電影,卻藐視粵語而熱愛英國的語言文化制度,對政治上無知,是英國殖民統治的結果。

97年前幾年,香港的流行曲和電影從高峰回落,投資者大都損失慘重,他們都歸咎政府打擊翻版不力。有沒有想過其實是英國人暗中放棄了支持?即是說一直是英國人在背後資助流行曲和電影業的營利,使香港人忘記政治,到97前英國人覺得沒有需要而放棄。97年後電影業界一味指責港中政府不支持電影業,最後終於迫使政府成立電影發展局,以納稅人的金錢幫助他們投資。

97回歸後,出現幾類政客:

第一類是民主派政客,利用香港人政治上的無知和留戀英國的語言文化制度,大搞政治運動,抗拒中國。政治運動的結果,加上金融風暴和非典型肺炎,經濟大幅衰退,董特首也被迫下台。

第二類是商界政客,他們是英國人培養商人治港的得益者,想繼續他們的優勢,不想香港民主化,也避談政治。

第三類是左派政客,他們起源於熱衷中國大陸的政治運動,這些政治運動最後都證明是一場混帳,於是他們避談政治。民主派政客看準他們的弱點,一於窮追猛打,不斷重提六四事件。左派政客一於做縮頭烏龜,只做好地區民生工作,期望得到市民支持。回歸十年後,大量吵吵鬧鬧的政治運動,香港市民都感到厭倦,結果左派的民建聯在區議會選舉中大獲全勝。

http://liberal-forum.hk/viewthread.php?tid=2858&extra=page%3D1


realbrother:

英國人大致無干預音樂及電影業的發展,如你有時間你可以查閱黄霑的碩士論文, 簡單些說是卡啦OK的興起抹殺唱片業的發展,創作人的水平下降也是因素。香港的電影業的沒落係大量的黑社會入侵電影圈, 粗製濫造, 電影業臨崩坯時,大量的垃圾片充斥市場。電影發展局的確是浪廢納稅人的金錢。


覆:

香港電台就是催谷香港音樂及電影的大本營,分明是港英政府的刻意策劃。粵語流行文化興旺,粵語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地位,香港人只有興趣學英文,粵語視為低俗,也分明是港英政府的教育和招聘等政策所致。


realbrother:

其實土共也很親英的, 曾珏成的胞妹-曾勵予寫過一本如何入英國名校的書, 程介男、鄺志堅的仔曾留學英國0架

愛國如霍英東的孫也是在英國讀boarding school, 講愛國衹是為了經濟利益。


覆:

大概很多人覺得英國街頭是無乞丐的,因為識講英文應該是高級知識分子。你以俄語讀到博士,人們也認為你不學無術。這種想法充斥全球,但很多人知道是荒謬的,否則不會香港人口裡說支持母語教學。身為中國人當然說要學中文,但最好自己的子女基於某些原因而例外。即使靠粵語流行文化賺錢的藝人也紛紛以不識中文來標榜。

所以雖然土共政治上並不親英,但在文化上也向英國投降。


realbrother:

你太過簡單化了, 香港民主派政客只是認同歐美的基督教文明下的價值觀


覆:

問:清楚表明是認同歐美的基督教文明下的價值觀很難嗎?何必以示威、抗議、吵鬧來表明不認同中國的價值觀?

答:表明認同歐美價值觀會引起辯論,恐怕辯論不到,示威抗議可以轉移視線。


realbrother:

英文係目前世上最普遍國際語言, 一技傍身, 世界通行, 中文、俄文、日文可以代替到英文嗎? 我絕對支持英文教學, 香港的孩子若英語不好, 怎同大陸孩子競爭, 香港怎麼可以維持國際城市的地位啊?


覆:

說得好!那麼為什麼香港人要在母語教學問題上矯柔造作?表面上好像是贊成母語教學政策,但在執行上諸多阻撓,人人希望自己是例外。乾脆表示中國人不必學中文就萬事大吉了,從新一代的小朋友開始完全禁止使用中文,將來香港就順利成為正式的國際城市。

中文、俄文、日文、英文各有各的用處,不見得非用英文不可。暫時代替不到英文不代表要向英文投降,俄國人和日本人絕不像中國人那麼藐視自己的語言。中國人不在語言上與別人競爭,喜歡誇大英文的作用,幻想美國是無乞丐的,主動幫英文當推銷員,香港人和大陸人互相爭奪以掌握別人的語言為榮。英國人在香港提出母語教學豈不枉作小人?

矯柔造作,不想學中文,把英國人提出的母語教學說成是老董討好大陸。回歸後很多的爭拗都是這樣弄虛作假,欺騙外國人的關注,我就不信香港人真的有那麼多的民主要求。

2007年11月11日星期日

反對懶音的說法-再續

港式粵語的所謂懶音約有以下六類:

(1)[n---]->[l---] 例:年->連
(2)[---ng]->[---n] 例:生->新
(3)[kw---]->[k---]和[gw---][g---] 例:光->江
(4)[ng---]->[---] 例:牛ngau->au
(5)[---k]->[---t] 例:百->八
(6)[ng]->[m] 例:吳->唔

除了(4)是減少了發音,可以說是懶音外,其他都是發音位置的改變,例如發音位置從後改向前,即(2)、(4)、(5)、(6)。為什麼從後改向前就是懶呢?

而且有些是基於一些錯誤觀念,包括王亭之先生。例如他在某訪問中說,[---ng]讀成[---n],是忽略了[g]。其實[ng]並非[n]+[g],一般歐洲文字把它寫成[ng]是因為拉丁字母不足夠,國際音標為它創一個符號[ŋ]。同樣,很多人以為把[kw---]讀成[k---],是說漏了[w]。[kw]的國際音標的正確寫法是在[k]的附近寫上一個小[w],表示以圓唇發出[k]音,[kw]是較方便的寫法,把[kw]視為一前一後的兩個音[k]+[w],發音會有少許分別。[kw]和[k]是圓唇和扁唇相對的,[kw]並非[k]+[w]。不發圓唇音是不是懶呢?正如圓唇的「於」的懶音是不是扁唇的「衣」呢?這類互相成對出現例子有很多,[k]和[g]、[p]和[b]、[t]和[d]、[kj]和[k](在日韓語如Tokyo),等等。

所謂懶音,真正意義是失去分辨能力,輕則口說不出分別,重則耳也聽不到分別,因為他們學說話的童年錯過學習的機會而不能分辨互相成對的兩音。若已經到達耳也不能分的程度,無論怎樣責罵他/她說懶音,他/她也不能改正。事實上世上任何一個人,移居別的地方或學習外語都因自己的母語而無法完全掌握外語,亦即鄉音不改,原因是他們學說話的年齡沒有接觸那些發音。來港的北方人無法分辨[---n]和[---m]也是這原因,英文字母M和N,他們說不出分別,把這現象稱為懶音,實不合理。

所以,懶音不是發音器官的懶惰,只能是指說該話的人懶得去理會是否發音正確,或說該語言的民族懶惰使得音素減少。

http://forums.cantoneseculture.com/forums/1088/ShowThread.aspx#1088


青風樂:

 英文中現在分詞,於美式口語中,有好多美國人(英國人都有),習慣將“–ing”讀成“–in' ”,同將生讀成“新”現象近似,表面上係懶音一種,(懶音一詞,是否過分貶抑,在下暫不作討論,唯因方便討論起見,在下視之為慣用詞而沿用),但係其實不然,爾類情況,實際係 phonetic variant 一種,因為將“–ing”讀成“–in' ”,並不表示渠等會將 “down”,發音成“單”。美語有眾多口音,其中南部口音較其他口音都前,德薩斯尤甚,但係渠等都祇係將“down”中箇個“ d”誇張地 voiced 至近似一個前響音,真正響音卻可以清晰地分辨出依然係後音,反觀香港,後音於懶音使用者口中,差不多完全消失,除非絕大部分香港人都樂意見到爾個情況發生,否則,相信懶音難有機會被視為語言自然演化一種。就算向美國,普遍較有文化忌人都會以原音讀“–ing”,不過“–in' ”發音於分布使用上並未做成混亂,所以可以約定俗成為 phonetic variant ,若後音於廣府話或美語中消失,都會做成相當程度混亂,爾箇變化相當之 user unfriendly。


回覆:

青風樂君反對本人的意見,並引用英文“down”來解釋。事實是一般港人對“down”這個很常用的字的發音,其實非常困難。還未弄清“down”的發音,青風樂君這個舉例是不對的。英文的“down”怎樣讀,正可以說明懶音的問題。

英文“down”的正確讀音是[d au n],而港人把它讀成[d a ng]。閣下談到美式口語“–ing”讀成“–in'”時,以“down”發音成“單”[d a n]作比喻,顯然閣下也是把“down”讀[d a ng]。

把[d au n]轉讀成[d a ng],是因為粵語裡沒有[au n]這個韻母,以韻母[a ng]頂替。而且英文的[d]是個濁音,粵語人只能改讀不送氣清音[t],所以[d au n]其實不是讀成[d a ng],而是讀成[t a ng],可以說聲母和韻母都錯。但有多少港人的耳朵聽得出[d au n]和[t a ng]是有分別?

不發有聲濁音、四音素[d a u n]縮略為三音素[t a ng],更符合懶音的說法。而把[---ng]轉讀[---n],本人不認為是和懶有關。


港人絕大多數把“down”、“sound”、“count”等字讀“dang”、“sang”、“kang”(如果再加上懶音便變成 “dan”、“san”、“kan”),他們一般並不知道,甚至聽不出“daun”和“dang”是有分別。這是世上所有人說外語有口音的原因,也是所謂粵語懶音的原因。當然如果他們能認真去了解語音,口音是可以大部分得到改善,但人家不改正,便指人家說懶音並不公平。指人家的粵語有懶音的人可能自己也是 “daun” 和“dang”不分。